108年04月24日(星期三)下午4點至5點半,本會課後輔導鄒慶珍老師,於三芝聯合服務中心舉辦週三課程,一場文化探索。
在傳統的曆法中,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,用來反映氣候變化和指導農業生產,「清明」就是其中之一;時間大約在「春分」之後,「穀雨」之前,約國曆四月四日或五日。此時空氣清新、風景明麗、花卉草木呈現萬物欣欣向榮的景象,所以叫做「清明」。傳統崇尚倫理孝道與重視慎終追遠的精神,「清明節」的掃墓祭祖活動,充份表現不忘本的美德,所以清明節又稱為「思親節」。
課程開始先闡述有關清明節的故事及詩詞、民間習俗、傳統文化的保留與傳承,及該如何慎終追遠、惕勵自勉。
課程內容說明如下:
清明前後,細雨紛飛、和風拂拂,所謂「沾衣欲濕杏花雨,吹面不寒楊柳風」。此時春色如畫,除了春遊踏青外,也是進行掃墓祭祖等傳統習俗。
清明節相關詩詞:
《清明》唐 杜牧
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。借問酒家何處有,牧童遙指杏花村。
《寒食》 唐 韓翃
春城無處不飛花,寒食東風御柳斜。日暮漢宮傳蠟燭,輕煙散入五侯家。
清明節除了孝親、感恩、慎終追遠外,大陸某些地方還保留拓印冥紙的習俗,隨著科技進步,現代化精美印刷取代傳統拓印冥紙,但是拓印藝術保存下來,成為美術創作。今天的課程孩子們手工樹葉拓印,是一種文化的生命延續,也是體驗傳統之美。
透過手作,孩子們瞭解樹葉的形狀、脈絡,隨自己喜愛構圖,和大自然對話呈現美學,也讓孩子懂得運用拓印的方式讓生命的延續、文化的延伸。
仔細觀察、用手觸摸、親自手作,透過不同方式做文化的延續,讓孩子拓印出自己喜歡的圖案。
孩子學習舉一反三,用簡單的拓印記錄自己,發揮創意與聯想,展現個人藝術創作的天份,串聯生命過往的記憶,找出耐人玩味的素材,完成不一樣的學習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