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尚無最新公告。
專案 | 日期 | 時間 | 時數 | 形式 | 場地 | 講師 | 課程標題 | 課程內容-副標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仁慧1 | 5/26(一) | 0930~1230 | 3 | 室內 | 老人休閒中心 | 陳超仁 | 老梅綠石槽的故事與自然之美 | 社區林業及生態保育 |
仁慧1 | 5/26(一) | 1330~1630 | 3 | 室外 | 老梅沙灘 | 陳超仁 | 水中植物觀察—看見不一樣的植物世界 | 談水生植物 |
仁慧2 | 6/9(一) | 0930~1230 | 3 | 室外 | 老梅沙灘 | 林智謀 | 跟著老師走讀老梅綠石槽 | 從棲地環境認識本地生態特色與保育 |
仁慧2 | 6/9(一) | 1330~1630 | 3 | 室外 | 老梅沙灘 | 呂昆翰 | 淨灘 | |
仁慧3 | 7/28(一) | 0930~1230 | 3 | 室內 | 老人休閒中心 | 張沛檥 | 氣候變遷與我們的生活環境 | 氣候變遷下的生態挑戰 |
仁慧3 | 7/28(一) | 1330~1630 | 3 | 室外 | 老梅沙灘 | 張沛檥 | 海邊水質觀察—簡單又有趣的檢測練習 | 減緩氣候變遷的社區行動計劃 |
仁慧4 | 8/11(一) | 0930~1230 | 3 | 室內 | 老人休閒中心 | 范義彬 | 小腳不亂踩—如何當個友善的生態旅人 | 綠石槽保育行動的核心方法 |
仁慧4 | 8/11(一) | 1330~1630 | 3 | 室外 | 老梅沙灘 | 范義彬 | 老梅的四季變化—自然觀察日記練習 | 保護水資源:生態與生活的關聯 |
仁慧5 | 8/25(一) | 0930~1230 | 3 | 室內 | 老人休閒中心 | 林智謀 | 認識藻類世界—海中植物的魔法生活 | 生態旅遊與綠石槽的共生策略 |
仁慧5 | 8/25(一) | 1330~1630 | 3 | 室外 | 老梅沙灘 | 呂昆翰 | 淨灘 | |
仁慧6 | 9/8(一) | 0930~1230 | 3 | 室內 | 老人休閒中心 | 鍾兆晉 | 乾淨的水從哪裡來?水資源與生活連結 | 挑戰與機會:社區環保行動的思考 |
仁慧6 | 9/8(一) | 1330~1630 | 3 | 室外 | 老梅沙灘 | 李雅富 | 淨灘 | |
仁慧7 | 9/16(二) | 0930~1230 | 3 | 室內 | 石門實中 | 鍾兆晉 | 認識海岸生物—我們身邊的小生命 | 解密海洋生態系統 |
仁慧7 | 9/16(二) | 1330~1630 | 3 | 室外 | 石門實中 | 鍾兆晉 | 誰住在這裡?海邊的動植物家園 | 水質監測:認識科學與技術 |
教師名稱 | 師資簡介 |
---|---|
范義彬 | 華江溼地守護聯盟理事長、農業部林業試驗所 副研究員 |
陳超仁 | 行政院林務局保育科長退休、社區大學講師、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生物多樣性保育講師、社區林業專任講師 |
林智謀 | 法鼓山社會大學講師、荒野保護協會監事兼講師、臺北市儲備社區規劃師培訓帶領老師、逢甲大學地理資訊系統研究中心自然生態顧問 |
鍾兆晉 | 現職:新北市石門實驗中學校長;專長:濱海生物、海岸生態、鹽澤濕地 |
張沛檥 | 現職:新北市石門實驗中學主任;教育部海洋教育基地種子教師;專長:生態保育、潮間帶動物 |
5/26(一) 陳超仁 老師 【老梅綠石槽的故事與自然之美】
地點:老人休閒中心
本課程重點在於認識老梅綠石槽的生態價值與保育方式,了解海岸植樹的重要性,並分辨原生與外來植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,藉此培養參與者的生態保育意識。
5/26(一) 陳超仁 老師 【水中植物觀察—看見不一樣的植物世界】
地點:老梅沙灘
課程透過北海岸植樹實作與生態踏查,認識海岸環境特性,了解原生植物的生態功能與保育價值,並觀察人為影響,培養守護海岸生態的行動力。
6/9(一) 林智謀 老師 【跟著老師走讀老梅綠石槽】
地點:老梅沙灘
課程內容涵蓋歷史、人文、地理、社區發展與現況等多個面向。老師透過過去的脈絡,引導我們理解當前的樣貌;而現今生態的形成,也讓我們更加明白保育應該從何著手、如何實踐。
6/9(一) 呂昆翰 老師 【淨灘】
地點:老梅沙灘
淨灘課程重點在於認識海洋廢棄物對環境的影響,了解淨灘的重要性與目的,並學習正確、安全且有效率的淨灘方式,實踐環境保護行動。
7/28(一) 張沛檥 老師 【氣候變遷與我們的生活環境】
地點:老人休閒中心
氣候變遷下的生態挑戰: 張講師提點”人” 對環境變遷的關懷態度是調適和減緩對環境的傷害。課程重點包含
1.分享老梅綠石槽的四季之美,以三、四月欣賞綠石槽上好的季節。
2.了解氣候變遷造成過度溫室效應,海水溫度增高造成地球環境的變化,影響海洋生態系運作,對老梅綠石槽生態和生活的影響將是綠石槽難再現滿綠如畫布美景。
3.北海岸氣候變遷說明氣溫、海水、二氧化碳濃度三者上升,造成海水酸化對貝類、蝦蟹甲殼類、珊瑚等生物的影響,如雞蛋泡醋的實驗觀察蛋殼軟化的現象。
7/28(一) 張沛檥 老師 【海邊水質觀察—簡單又有趣的檢測練習】
地點:老梅沙灘
使用檢測工具有鹽度計、磁鐵、生物觀察盒、透明塑膠罐。課程重點是講師帶領學員感受深川里海的連繫1.檢測水質鹽度變化,包含海邊河川處、半淡鹽水處、(淡水與海水交界處)、海水處。體驗海邊風浪和觀察海槽生物如:腳眼沙蟹(沙馬)、蝴蝶、笠螺。沙灘上鐵礦砂、鋅的發現,解說藻礁(植物)和珊瑚(動物)與蟲黃藻三者光合作用生態系。
8/11(一) 范義彬 老師 【小腳不亂踩—如何當個友善的生態旅人】
地點:老人休閒中心
上午課程中范講師倡導擁有正確的觀念和態度比知識傳授更重要。 心靜下來,才可觀自然,尊重自然定律,莫只以人類的視角看待萬物,每一物種在自然中都是有益的,都有其存在的價值的。以欣賞和觀察動植物的角度,尊重萬物各有其生態地位有其生存的價值,人應以開放、開闊的心,欣賞自然之美。 講師以提問、思辨的方式引導”人如何與大自然互動?” 回歸自然心。觀察體驗和尊重生命的多元生態。懷著慈悲心、敬畏新、謙卑心、感恩心以大自然為師。
8/11(一) 范義彬 老師 【老梅的四季變化—自然觀察日記練習】
地點:老梅沙灘
下午自然探索教育戶外體驗課程,以大自然作為生態教育題材,將科學調查的方法和技術,轉化成活動和遊戲,融合學科知識、自然生態的學習方式,讓學習走入真實世界,啟發一手知識學習,培養獲取實證知識的核心素養。 學員們分組進行愉快的團體合作探索學習體驗中,有人捕抓昆蟲、蜻蜓、蝴蝶、友人到溪裡、海裡抓蝦、蟹、魚、螺,有人做作紀錄,各小組組員共同討論觀察生物特徵,尋求名稱答案;鑑別名稱的方式以GOOGLE、查圖鑑、或把昆蟲畫下來…等方式,獲取一手知識。最後在涼亭下學員感恩回饋分享中,展現各組的實踐力共同完成田野調查生物日誌。各位學員觀察到的記錄,已上傳至「愛自然‧台灣」(iNaturalist Taiwan),共29筆,22個物種,這也是學員們對台灣生態資料搜集的貢獻。